真正完成地圖的往往是社區居民。一份認真考究的地圖能夠引導出耆老的記憶。若是有事先調查過地圖的話,在進入田野時會提供很多聊天的素材。拿著地圖考究耆老的故事,並補充在地圖上,一份地圖至此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
講座:地圖會說話─古今地圖對照與繪製(合作課程:民雄學.學民雄)
講者:葉高華(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2/10/02(週日)早上10時
任教於中山大學社會系的葉高華副教授長期關注古地名、地圖繪製以及如何從古地圖去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在課程開始前葉高華提點同學,進入一個地方田野調查前可以先了解地名。如果能夠了解地名與地圖的變化,對於一個地方會有很不一樣的認識。本次課程將著重教學古今地圖的對照、基本繪製與上傳Google map的技能。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葉高華教學使用的這套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是運用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圖與遙測數位典藏計畫」所累積大量的地圖資料,結合Google地圖介面,所建立一個全新的網站服務。藉由這個簡便的網站,可以實現多份地圖的瀏覽、疊圖,也能進一步輸出地圖資料,讓使用者建立屬於自己的地圖。
【空間查詢】
空間查詢欄位提供基本的說明與搜尋功能。透過輸入行政區、地名、地址、座標等資料,可以將搜尋的地點設定為地圖的中心。透過滑鼠滾輪或畫面右下角的圖標就可以縮放地圖的尺寸。
【圖層】
點選圖層欄位可以看到若干頁的地圖供選擇,這些地圖的製作年代與功能性各有不同,透過上述空間查詢的定位,使用者將視角鎖定在自己想觀察的區域。
▲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以下簡稱台灣堡圖)是臺灣史上第一套採用三角測量法的地圖,繪製時間為1904年,記錄了20世紀初臺灣的樣貌,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古地圖記錄了聚落的位置、範圍與古地名。葉高華指出老鄉民習慣的都是這種老地名,反而官方的命名口語上比較少說。例如豐收村的古名火燒庄,是因為忌諱考量才將火燒庄取諧音好收,後又成為豐收。
▲圖層所提供的地圖除了繪製時間外,右側有一個符號,點開即會看到該地圖所使用的圖例,可供辨識地圖上所標示的符號。
點開地圖左側的+號,可以看見透明度的選單,調整透明度即可完成古地圖與Google map的疊圖功能,進行資料的比對。
▲結合圖例以及調整透明度,從台灣堡圖比對如今中正大學的位置,可以看到校門口在1904年曾是一片墓地。而陳厝寮則有廟宇的符號,可以對應到如今位在陳厝寮的百年土地公廟。
【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是在1926、1927年代末期畫的,這套地圖的精準度更甚於臺灣堡圖。
▲透過這套地圖可以看出中正大學位處一塊台地上面,在過去北、西、南側都種水稻。而大學路上的芒果樹,已經被記錄在這套地圖上,可見芒果樹悠久的歷史。地圖也可見到聚落的更迭,例如1904年台灣堡圖所記錄的上山仔腳在這張地圖上已經消失。
▲再透過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與Google map的疊圖,比對等高線可以看到,現在的寧靜湖與山仔腳排水,在以前就是一條溝。墳墓區也有一處山溝,如今都已成了鳳梨田。
日治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是一套相當精準的地圖,就算對比今日的地圖標示仍不失其準度。可是其所涵蓋的範圍有限,基本上只有人口集中的區域有。特別的是,這套地圖獨缺高雄一塊,是因為二戰時期考量軍事機密而沒有公開。最終高雄這塊地地圖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兩張以上的地圖疊圖】
▲透過設定欄位,可以看見影像圖層設定功能,在1.、2.、3.的選項中,選擇3.,並回到圖層欄位選擇要比對的地圖,再透過調整透明度,即可完成兩張地圖的疊圖比對。透過比對1904年的台灣堡圖與1926年的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可以發現校門口的墳墓區有縮小的趨勢,同時發現陳厝寮的聚落領域範圍有變化。但葉高華也提醒,不同的地圖會有精準度的差異,疊圖有一定的誤差,需經過一定的考據才能做出判斷。
【其他重要地圖簡介】
▲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
1921年的大正版台灣堡圖基本與1904年的台灣堡圖並無差異,可以說大正版是原版的補充。在1921年台灣已經歷過日本政府的地名更動,但新的地圖仍未繪製完成。因此才有了這款補充版,將舊地名塗掉以紅筆修正成日誌的新地名。圖中就可見打貓被更名成民雄。
▲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此地圖與1926年繪製的日治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是同一系列。很多地圖都同時擁有這兩個比例尺的版本。因為地圖比例尺的不同,精度會有所差異。若是要檢視大範圍的區域,建議使用精度較差的五萬分之一地圖。若是要考察詳細的地點,可使用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美軍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美軍於1944年所繪製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是出於轟炸台灣的戰略需求而製作。但內容大多是參考自日本於1926年繪製的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兩者並無甚差異。只不過美軍地圖在地名的顯示是採用英文發音,可補充漢字有不同發音的缺點,可協助考究古地名的真實唸法。
【兩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
在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也投入地圖繪製的工作,但一開始還是基於日本人留下的地圖,只是做地名、圖例上的更動。在戒嚴的時期台灣是不允許民間使用地形圖的。因軍事用途,早期台灣地圖的繪製都與軍隊有關。在1985年因應民間對地形圖的需求,中央委託軍方的聯勤製圖場,在隱藏特定的軍事機密後,首次繪製了民間可使用的經濟建設版地形圖(簡稱經建版地圖)。
▲例如嘉義縣水上鄉一大片的水稻田地,實際上是機場,屬於需要被隱藏的軍事要地。
▲1992年所繪製的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二版,可見到中正大學的出現。
隨著時間越來越接近現代,可以看見衛星影像的出現。地圖也依著繪製時的需求而有不同的種類,有都市計畫使用分區圖、各行政區界、地籍圖……。考察不同種類的地圖,有助於從不同的面向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
【地圖繪製與輸出】
經由【圖層】-【線上數化】的功能,共有三種工具可以使用。
▲透過標記的圖示,可以命名並點出自己要的位置。上圖以標出好收、山仔腳、陳厝寮三個聚落為例。
▲透過折線的圖示,可依序透過標點的方式畫出自己所想要的路線。點兩下即可結束數線的編輯。上圖以畫出大學路的前身為例。
▲透過多邊形的圖示,可採用圈選範圍的方式,畫出自己所要選的區域。上圖以圈出山仔腳1926年的聚落範圍為例。
點選圖示那一排【清除】旁邊的【KML】,即可輸出自己在台灣百年地圖網站上的繪圖。KML檔紀錄的是向量座標,可以藉由Google map與Google earth開啟。
【在Google map匯入地圖】
步驟:【打開Google map】-【選單】-【你的地點】-【地圖】-【建立地圖】
▲進入建立地圖畫面後,可以編輯地圖名稱與說明,基本地圖的欄位也有其他底圖可供選擇。
▲點選【匯入】,選擇需要的KML檔,即可匯入先前繪製的地圖。經過底圖的挑選、顏色欄位的編輯與說明,即可在Google map上完成屬於自己的地圖。
▲底圖選擇衛星圖,可以比對山仔腳聚落的邊界在這一百年間有何改變。
▲葉高華分享了自己所繪製的1931-1945高山原社地圖,就可以看見上述功能的運用,地圖中清楚的標示出了各原社的位置,也在說明欄中也附上完整的說明資料。
▲葉高華特別分享,考據這些高山原社的位置時,需要帶著投影幕,撥放自己的地圖,供耆老指認。善用Google earth的3D視角功能,也有助於耆老回憶並幫助說明位置。
【地圖與田野】
在分享了實用的地圖比對與地圖繪製技巧後,葉高華說真正完成地圖的往往是社區居民。一份認真考究的地圖能夠引導出耆老的記憶。若是有事先調查過地圖的話,在進入田野時會提供很多聊天的素材。拿著地圖考究耆老的故事,並補充在地圖上,一份地圖至此才是真正的有血有肉。
葉高華鼓勵參與課程的同學,透過翻閱地圖與繪製地圖,了解地方的同時,也能可以多一些歷史的縱深。善用科學的工具與扎實的田調,能夠完成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地圖。
文字整理/楊子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