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農耕隊紀事

發布日期 : 2021-04-12

劉海清/撰

   有幸於民國五十六年奉派赴非洲示範農耕,幫助友邦增加糧食生產,前後將近五年。如今事隔三十多年,以所能憶及之事回述如下:當時威權統治的時代,平生第一次出國曾經羨慕多少人,一路由台北多次轉機直至非洲,不曾遇到一個由台出國旅遊的國人或團體,尤以踏上羅馬遊覽美麗風光及古蹟,好似在夢中,昔日書籍上的情況在眼前呈現,心境是另一種感受,快樂而欣喜萬分。

   那時農耕隊在多哥已設立將近二年,算來我們這一批是第三梯次,到達後開始設立分隊,我被分發在第一分隊工作,即著手貼告示招選農民,墾荒伐木、挖樹頭、鏟野草、除雜物、測量、規劃道路及灌排水路,做田埂及整平田面等,工作非常辛苦,經過四個多月,即準備播種,二十多天後插秧,一時之間六十多公頃由荒野變成良田,效率之高,速度之快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個人第一次,二年多受命負責二公頃的示範場,舉凡水稻、陸稻、玉米、樹薯、小米、蔬菜及瓜果樣樣都種,以供農人及來訪賓客參觀,尤以西瓜及甘藍整年不斷,官員或其他外國人都很驚奇的認為奇蹟,在非洲未曾遇見如此的成就,凡來者都贈送該兩項產品,因此都成為好朋友,農場規劃有序,農作成果良好。

   我的第二次二年多又到多哥,被命至最北部鄰近上伏塔的新分隊,負責開墾規劃昔日法國人無法經營而棄置的農場,上游有水庫儲水,地形是上下成帶微斜坡地形,利用水庫灌溉開墾的五十公頃,亦在四個月內完成,當地是大陸性氣候,距沙漠不遠,炎熱乾燥,汗水一流出皮膚就蒸發,所以沒有汗水,衣服洗滌後曬不到十分鐘就乾了,旱季野外雜草也枯死了,常有火燒山之災。外出都是長衣褲,手套、太陽眼鏡,大水壺更是不可少。

   在異邦之地,勤於學習土話,諸如起居,問候等簡單語言,並 且誠心關懷他們的生活,處久了其結果是大受歡迎,相處有如家人和好友,因此也減少思鄉之苦。

  在當地有河川深及胸部或更深,不曾乾涸,魚蝦特別多,工作完成的星期日召集同事釣魚去。但得注意河邊蚊蠅叮咬,稍有疏忽便會染上瘧疾、河川盲(眼盲)及線蟲侵入體內,所以需穿長衣褲,戴手套又不能赤腳以防傳染,我們相約釣最少魚者,回家要負責挑魚且路上不可以休息,有魚大者一條十多公斤(土蚤魚或鯰魚),釣最少的我,那次肩挑得滿身大汗,氣喘如牛,他們則一路哈哈大笑,至今記憶猶新。

  荒野鳥禽特別多,當稻穀成熟時,群鳥成千上萬如雲遮天,啄食稻穀,瞬間變成空化成烏有,農民忙於敲鑼打鼓趕鳥,當鳥群蜂擁而至俯衝之際,整個網架都垮下倒了,一次可抓好幾百隻,分送農民帶回家打牙祭。

   每年該國國慶日典禮,我們亦被邀請,都是檯面上的座上賓,穿上西裝有模有樣,是一等國民的感受。有一部落每年某日是少女的成人典禮,凡家裡有符合年齡少女,由家長帶到一個大廣場,赤身裸體跳非洲原始艷舞,很多外國人聞風而至,並競以相機拍攝紀念,大家正忙於獵取滿意鏡頭之際,總統下令士兵沒收所有的照相機,經多位外國朋友提出抗議,抽出底片退還相機,深覺悻然又無奈!   長年駐守遙遠的異邦,趣事奇事很多,奇風異俗與我民族相差甚遠,在那炎陽高照之下,能忍受接受又是一種滋味,所謂男兒志在四方,去享受酸、甜、苦、辣的滋味,可多磨練人生,增廣見間,可惜國事多難,如今農耕隊在非洲幾乎夭折,邦交之誼無以為繼,打響的知名度,因此胎死腹中,至為可惜,又是無奈!


書名/鄉親憶往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李滄彬、黃金山、張萬居、陳文茂、湯正雄、賴義雄、劉清海(依筆畫排列)
封面繪圖/何逢徽・插圖/何逢徽、黃志能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