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伯「畫糖尪仔」

發布日期 : 2021-04-20

何逢徽/撰

  麻糬仔,綿仔糖,歕糖尪仔,畫糖尪仔,這四種勤儉樸實年代,陪伴台灣兒童走過快樂童年的街頭技藝,都先後完成「時代任務」悄悄走入歷史。擁有這四種技藝於一身的陳萬教先生(綽號阿西),年幼失怙,家境貧寒,九歲時離家幫人看牛「換喙食」。十二歲起在母舅家幫忙牽牛,割牛草、抾蔗尾、收運搬、曬穀物等農家雜役,十六、七歲時開始做工貼補家用。由於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因而身體略顯單薄。多虧他天資聰穎,手足俐落,在短短的幾年裡就闖出「布田師父」的名號。

   造化弄人,阿西伯二十出頭時,曾利用農閒在豆餅株式會社當臨時工,一次豆袋崩塌的意外中「喢著膏盲」,由於家境艱困只能求諸民俗療法,捱過空前憂懼的長假,養傷三年才見起色。但,傷後無法從事粗重的工作,經過一番思慮,決定做麻糬尪仔。作料、染色、揉捏塑形、刀畫、剪切全憑自己觀察、揣摩、嘗試、練習,幾週下來,功已練成。此時發現,同一時段,庄內就有三個同行已捷足先登,檢討情勢只好改行。心中忖度,拜師學藝要「先生禮」,籌錢買部棉花糖機該是可行的一條路。賣棉花糖通常受季節影響,生意起起落落。遇到生意清淡時,停機前總該做幾串零賣,當年沒有塑膠袋可包裝,棉絲不到半小時就液化滴落。心想:何不改賣機台,賺取更大的利潤?心意已決,立時對自己熟悉的機台做過多處的改進。為了專利保密,刻意分三部分委託三家工廠製造,取回家後自行組裝,賣給慕名而來的創業人士。只因需求有限又無力推廣,做了幾筆交易後就不再有顧客上門。

   不死心的他,仍把「用糖作料,成本低廉,討好孩童」當做從業的考量,尤其是非技術性的歕糖尪仔,便成了他的優先選項。心意已決,開始請木刻師父雕刻雞、鴨、兔、孫悟空…...等的雙面模子,臨場只把糖漿灌入模內,用力吹氣,冷卻後拆模即可,另有讓兒童宣泄力氣的好點子。將糖膏揉圓後,趁熱插個口,適時遞給孩童使力吹破,過後的成功喜悦和甜味的滿足,常讓孩童流連忘返。可這成天用手揉捏糖膏,常常帶來輕度的燙傷,用力吹氣也有舊傷復發之虞。

   考慮再三,改行學畫糖。聽聞溪口「夏叔仔」是「畫糖尪仔」的名師,不過手頭不方便,付不起「先生禮」,只好在旁觀摩,回家閉門嘗試、練習。皇天不負苦心人,約經半個月,最難克服的熔糖竅門已能掌握。畫糖的功夫有如潑墨畫法,臨摩動物側面圖像,勤練數週己能揮灑自如。從此,阿西伯就以一部腳踏車和一只木箱,帶著簡單的用具和行囊步入江湖,走遍臨近幾個縣市的鄉村、市集。

   三、四十年前是阿西伯最風光的年代。每到一個地方,孩童就不約而同的圍攏來,他們喜歡看阿西伯畫糖,也來分享阿西伯的幽默。架上插好五、六枝的糖尪仔「作餌」,少數有錢的小孩可以選買現成的糖尪仔,多數小孩都躍躍欲試,願意接受富有挑戰性的「剝葫蘆」。方法是:先花幾個小錢買幾片烙印有蒂頭有細腰的葫蘆形糖片,如能照烙痕剝成完好的葫蘆,即可換取一枝心愛的糖尪仔。

   買到葫蘆糖片的小孩,各個聚精會神,小心翼翼,有的用手剝,有的帶回家動傢伙:針、刀片、小剪、蠟燭......等紛紛出籠,更誇張的還派上熨斗呢!有些小孩只剝斷葫蘆細腰,但就是不甘心,還千方百計地設法黏合,阿西伯有時會作「技術性」放水,過關的小孩,竟然得了便宜又賣乖,背地裡還笑萬教伯是大「阿西」哩!遇到生意大好,而來不及畫糖作獎時,阿西伯會發給印上「阿西」兩個字的預領卡,等下次來訪時兌現,這跟古式小說的「且聽下回分解」有異曲同工之妙。

   如今把阿西伯當「大玩偶」好奇圍觀的景象已不復見,那一世代的孩童也都長大成人,他們如果回憶兒時和阿西伯的邂逅,是否也有股衝動,想寫一則「兒時記趣」呢?


書名/鄉親憶往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李滄彬、黃金山、張萬居、陳文茂、湯正雄、賴義雄、劉清海(依筆畫排列)
封面繪圖/何逢徽・插圖/何逢徽、黃志能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200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