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榕

發布日期 : 2021-05-28

魏嚴堅/撰

劉清榕先生,於民國26年(西元1937年)出生,在民雄鄉田中央 (中央村)。

三歲喪父,家中排行老么,上有三個兄長及一個姐姐,世代務農主要種植水稻及甘蔗。出生之時正值「七七事變」發生之後,全省籠罩在戰爭的氛圍中,民生物資極度匱乏,家庭經濟困窘,幸賴母親挑起家計重擔,含辛茹苦撫養長大。

位於江厝店的興中國民小學,是先生求學啟蒙的首驛。當時該校每一個年級只有一至兩班,學童打赤腳,拿「草袋」當「書包」,上下學需要走路二十分鐘。在戰爭侵襲的時空下,既無法專心唸書,又得幫忙家事,六年的小學教育完成後,全校只有先生一人考上「省立嘉義中學」(初中部),當年一個鄉下小孩能夠考上「省立嘉義中學」實屬不容易,對清寒的先生更是一種肯定與鼓勵。

雖然就讀嘉義中學是一種榮耀,但在交通不便的時代,「嘉義」對「庄腳人」而言,其距離宛若地球的那端。是故,每天上下學一趟約花費一個半小時。初中畢業,在考慮家庭經濟拮据,食指浩繁的情况下,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公費的「台中師範學校」。不過,在嘉義中學的師長們鼓勵下,先生選擇了繼續就讀嘉義中學高中部,而人生的一次選擇也促成了日後進入台灣大學,更進而在學術研究上的地位。

高中畢業時,雖可以保送中興大學(昔稱省立台中農學院),卻放棄而選擇報考台灣大學,並以第一志願進入農業經濟系。當時報考的原因是本身出生於農村,長於鄉下,對農村的熟悉與感情;甚且畢業後有機會到農復會工作,既能繼承祖業,也可以達到服務鄉里的願望。對初涉大都會的農家子弟而言,大學四年在台北的求學生活負擔相當吃重,為了減輕家裡的經濟壓力,遂申請工讀機會,晚上兼家教。大學期間成績表現優異且拿過書卷獎,每年寒暑假均被系上推薦參加農復會所辦理的各種農業與鄉村發展有關的調查活動,這項經驗既賺取學費,也因負責任的優異工作表現而受到肯定。

畢業後,台糖公司及土地銀行均邀請他去工作。當時的事業機構人員薪資比一般公務人員高很多,不過受到恩師楊懋春的教誨,先生卻選擇留在學校擔任助教。對這次的抉擇先生回憶說:「自幼沒有父親,恩師如師如父的感情,至今我都沒有後悔過,真是令我打心裡產生溫馨快樂的感受」。留在台大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之後,深感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然後知不足,眼看同學紛紛出國留學,心中期盼也能出國唸書。後來在師長及學校推薦下,取得美國亞洲基金會兩年的公費獎學金,前往美國密西根深造兩年,主修農業推廣與鄉村發展。修滿學業後,返回台大農業推廣系任教,此後就一直從事教學與研究、行政及服務鄉村的工作。

先生在台大服務四十年,期間擔任過系所主任、所長、館長,及國家公務人員考試典試委員、亞太地區及全國性社團負責人、顧問、理監事,以及農委會(含農發會、農復會)、經濟部、內政部、教育部、青輔會、職訓局、主計處與其他相關機構多項計畫或政策的諮詢及審查委員等職務。特别自民國60年至75年,以台大教授兼任農復會及後來的農發會、農委會技正,協助辦理農民組訓及人力培育工作。這些工作耗用時間與精力,卻是人生歷練及服務人群的機會。同時,顯見先生對台灣農業、農村與農民服務的使命感。

先生不僅教學深受學生尊崇,研究工作更是不遺餘力。國內外學術期刊發展之研究論文百餘篇,曾先後獲行政院第一屆優秀農業實驗研究教育人員獎、教育部大學暨獨立學院教學特優教師獎、行政院一等服務獎章、中央社工會實踐一等獎章、韓國農村振興廳國際貢獻獎、中華民國四健會特別貢獻獎等殊榮。

目前先生已退休,仍受聘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系名譽教授,並擔任亞太地區國際農村青年聯盟秘書長、中華民國國際農村青年交流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四健會協會秘書長、中華農學會理事、台灣農業推廣學會常務監事、台灣鄉村社會學會常務理事、財團法人楊愁春貞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國際產業精神文化促進會 (OISCA)中華民國總會理事、台灣農業發展基金會、七星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等職務,繼續發揮所學,服務社會。

先生淡泊名利,對人生的灼見,先生如此說:「我生平無大志,不敢當大官,也不曾做大事,只想以一己所學為台灣之農村農業及農民貢獻點心力,朝著小時候立下的志趣,努力以赴,願在有生之年,繼續努力,奮勉學習,盡棉薄之力,服務鄉里,當個快樂志工」。


書名:建國百年民雄人物誌-民雄鄉賢小傳二
指導單位:嘉義縣文化基金會、嘉義縣政府、民雄鄉公所
發行人:何經
發行者: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民雄文教基金會
主編:湯正雄
編撰委員:丁美月、林榮聰、林金燕、林郁芬、李滄彬、李采蓉、余國禎、黃松溝、劉英森、劉育志、陳啟佑、賴榮正、蔡依秀、魏嚴堅
初版:民國一〇〇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