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際印證七星藥局吳嘉文藥師的1970年代職業類別地圖(圖一),我們花了大概三、四週的時間實際走訪地圖的範圍——民雄市區。起初進行田野工作時大夥兒只是拿著紙筆、手機,對應著現在的地景進行田調,後來發現手機上的地圖圖片雖能放大、縮小,相當方便也易於攜帶,但是在田野的過程中很難跟居民們實際地說明「我們在做什麼」,尤其我們常常針對地圖上的老店、老建築進行詢問,被詢問的居民也大多為中老年階段,「手機螢幕」反而成為了一種溝通距離,於是小組成員決定把地圖印出來,除了能在實際田野時標註、畫記之外,更能直接展示給居民看所謂的「地圖」長什麼模樣。
田調的順遂與否除了與參與者(我們)的認知有關之外,也與器材的親近性、居民的參與度有所相關,至少針對「器材的親近性」予以改善之後,能讓更多居民樂於和我們分享所見所聞。在這些田野的過程中,部分的居民迴避參與、討論我們的發問,部分居民相當的熱情,有的居民即便所知不多,仍然會以「你們辛苦了捏!」、「好認真喔!」之類的正面稱讚回應我們,或者協助我們找到其他可以解惑的居民。
而在幾次的田野之後,我們歸納出了以下幾點進行剖析。細細閱讀即可發現,同一個地景或事件,其實在每個村民的心中各有不同的見解。
交通層面的改善以「道路拓寬」最為鮮明,尤其在吳藥師繪製的地圖上更可發現過往的道路規畫較為狹窄、甚至有些地方是沒有道路的,與現今的規劃相比大有不同。尤其街區上某間餅店的老闆A提到,以前嘉義客運會經過市區的中心要塞,位置大約在以前的台南合會、現今的京城銀行一帶(圖二、圖三):
但同樣的「嘉義客運民雄站」,在我們透過與老闆A訪談後,依據目前京城銀行的大小進行想像,原先認為應該是個轉運站式的客運站,但是和R街區中事務所裡的蔡伯伯、蔡伯母詢問之後卻得到了更不一樣的結果:
從蔡伯伯、蔡伯母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客運站或許不是原先想像的大建築式轉運站,而是一個簡易公車亭而已。蔡伯伯及蔡伯母兩人對於民雄市場的印象也是以「不會說太熱鬧」進行描述,且當時路邊的攤販也不多,因此易於讓公車開進來。但有趣的是,老闆A口中的民雄市場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圖四、老闆A心中民雄的地圖,依據當今產業的分布發展出了「火鍋街」、「水餃街」,也看出了在地人認為沒落的所在。
雖然三者(蔡伯伯、蔡伯母、老闆A)之間的描述有所落差,但不難發現往昔的交通發展也連帶影響著周遭環境的經濟發展,甚至過往的民雄市區因為有菜市場的緣故,下午依舊熱鬧滾滾,相較於我們印象中的「早市」熱鬧景況,甚至是實際上的情況,也可發現這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民雄市區的熱鬧時段已經變成了「上午限定」,過中午之後人潮明顯較少。
而從與老闆A的對談中也可印證吳藥師地圖上的分界,當時的民雄有屠宰場、甚至沒有那麼多的外環、內環道路,剛好在詢問阿海腳踏車店的去向時,老闆A提到了當時的地景與地名:
從上述的訪談內容也可發現,以前的民雄道路較為狹窄,規劃上也較為簡單,甚至還有以屠宰場為「邊界」的概念。地景上的命名也相當直觀,像是:蓋十間房子的地方就叫做「十間仔」,與現在描述位置時常用的「路名」相比,有許多差異。
談到民雄的古董、古蹟或舊式建築,主要是因為受到天災及戰爭的影響,並沒有保存得很完善,如今回顧現存的建築中有哪些足以作為代表,大概就是廟宇建築,尤其在地方信仰上,廟宇的建設及裝修更是以「神旨」為依歸,:
在戰爭歷史中,民雄之所以會被轟炸除了是因為此地有我們熟知的「央廣」及「火車站」此類公共建設之外,我們還意外得知民雄以前有「油庫」,空襲的結果不僅使得當時的民雄滿目瘡痍,也使得信仰中心受到波及:
圖五:卡在大士爺廟樑柱上的砲彈殘骸,現今展示在廟裡。(圖取自吳藥師草根行銷課堂簡報)
除此之外,防空洞亦是戰爭的象徵,然而現今也全部都不留痕跡了:
也因此,當提到古蹟、古董時,受到天災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對於居民的生活是無法產生共鳴的:
甚至意外地從地震事件中得知地方上的豆腐渣工程:
民雄的古蹟及舊式建築受到天災人禍的摧毀歷程,之前在課堂上也有聽吳藥師說過,整體來說可分為三波影響:
第一波:1906年(清朝時期)梅山大地震,建築被震毀。
第二波:二戰、日治時期,建築被炸毀。
第三波:1970年代道路拓寬計畫,僅存的老屋被拆毀。
縱使如此,受到早期水資源使用的影響,其實民雄還留有部分「古井」,是在上述三波天災人禍影響之後仍僅存的歷史痕跡:
除了戰爭與天災之外,國民政府來台初期的二二八事件也對地方上造成不小的轟動。然而當時亦建構出了地方人物——何甘棠省議員,恰巧詢問老闆A關於金盛興銀樓的事情時,聊到了這位傳說中親力親為的何甘棠議員:
尤其二二八事件時,民雄地區並無太大的人員傷亡,也是和何甘棠省議員的努力奔走有關,實際上的他究竟是怎樣的人物或許也已不重要了,因為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之下,人們所企求的就是度過紛擾的生活,也因此塑造出了何甘棠的形象與故事:
地方資產除了有形的建築與相關脈絡之外,也包括了庶民生活的一環,民雄菜市場即是一例。我們也在田調的過程中發現,對於民雄市場瞭若指掌的人並非多數,尤其在市場空間重新規畫、發展沒落之後,即便看似變得較為井然有序,但人們對於市場的情感依賴、記憶存留,也有了變動的空間。
食品店的老闆B(圖六)是我們在市場的田野對象之一,之所以會有更多機會的接觸,其實是源自於當時隔壁青蛙湯攤位的老闆,他雖然看起來也很想受訪,但是或許礙於害羞、人客絡繹不絕,所以一邊忙著手邊的工作、一邊不斷地鼓吹著我們:「問他(食品店老闆B)就對了!」甚至還吆喝、叮嚀著食品店老闆B:「跟她們多說一點我們這裡的故事!」其實在語言上的使用——「她們」、「我們」,大概可以嗅出像我們這般做功課的學生族群與市場攤販之間的距離,生活上的距離、地方感的距離。
圖六、食品店老闆B(右一)
距離不只產生在不同群體之間,其實也發生在同一群體之間。假使將「民雄市場」視為同一群體,則透過食品店老闆B的描述可以發現近年來有許多攤販不斷地遷徙、更動,更動到後來甚至也帶出了市場的沒落之感:
市場的沒落除了透過攤販位置的空缺可見一斑,更可藉由「搬出市場」這樣的遷移過程看見洞察先機的時機掌握與時運:
有些攤販雖然從市場移到街上,但隨著時代及環境的變化,後代未必承襲家業,有的換成別的相關事業,有的則直接轉租給別人、收取租金:
然而以前的民雄市場是什麼樣的面貌呢?透過與民雄市場為鄰40年以上的女裝店阿姨C所述,可以發現以前的民雄市場內部其實是很熱鬧的,周遭反而沒有像現今一樣多的攤販遍布:
市街上的攤販也是具有流動性的,尤其騎樓式的攤販大多需要承租空間、繳交租金,流動性質與市場內的狀況截然不同。且在我們原先的觀點裡認為,市街上的菜販可能是出自於有機種植或耕作,然而實際上卻也未必。甚至連「菜價」也是協商、打聽好的事情,菜販之間互通有無、共同合作價格方面的協議,如此一來才有辦法達到各自獲利的目標。
近幾年也不斷地有民雄市場要被遷移、改建為其他公共領域的消息,原先我們認為應該會問到關於保留市場的聲音及意見,沒想到與市場為鄰40年以上的女裝店阿姨C其實是持反對意見,而這可能也是空間中長期互不相融、受到影響所致。事後發現女裝店阿姨C對於市場的厭惡除了有環境上的「油煙」影響之外,還包括了心理層面的隔閡。即便與市場為鄰多年,其實對於市場內部攤販的設置沒有太多的理解與認識,甚至會以「我不知道,我沒有去記那些,沒有我的事情,我去記那些幹嘛?」等語句予以回應與市場有關的問題。空間的規劃及使用必然有其利與弊,如何在「居民」與「歷史保存」兩方面達到共識,更是長遠的課題。
田野過程中我們遇到各式各樣地方產業的人物,像是上述的女裝店阿姨C、餅店老闆A皆為案例,但也不難從他們的口中聽到產業的興衰與轉變。
女裝店阿姨C的店面主要販售女性內衣及服飾,她也坦言晚年沒有什麼事情可做於是就還是開著店面、繼續營業。但隨著時代的演變,衣服布料的改造、競價、甚至是攤販行衣商的出現,其實也衝擊著舊店面的生意:
相較之下,餅店老闆A則是受到家族內及外在大環境的影響,即便是百年老店,但店鋪亦沒有太多的發展:
地方產業該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繼續生存下去?也是我們在田野中發現並探索的問題之一。
民雄市區鄰近的大學除了有中正大學之外,另有嘉義大學民雄校區、吳鳳科大、南華大學,論大學建校密集度的話,民雄地區應該是數一數二的高。
而據餅店老闆A所述,中正大學未完工之前先在嘉義大學民雄校區辦公、招生,是到了民國83年校舍建完之後才離開嘉義大學。「中正大學建校」在當初是大事,甚至有一些政治傳聞與之相關,然而回過頭來看,大學來了之後對於當地有哪些影響呢?
由上述訪談內容可以得知,建校後的炒地皮狀況早已不言而喻,再加上訪談過程中,老闆A提到:「啊你們中正大學的學生已經忘記到社區了,現在你們才又再過來,剛好問到我,你問到別人不知道這些什麼店什麼店。」更可以看出大學與在地之間的脫鉤關係。
訪談到代書事務所的蔡伯伯和蔡伯母對於大學在這裡的影響時,較與一般所聽聞的說法無異,包括:帶動飲食、帶動學生宿舍等。令我們感到好奇的是,他們還提到了一點——文化氣息:
然而這樣的說法或許是基於對我們的友善,也或許是基於對大學生的接觸並不多、受到的困擾也沒有太多,隱約之間也讓我們感受到大學與在地的「距離」。
透過整理訪調資訊之後,我們將現今的民雄地圖描繪出來,並進行疊圖分析。吳藥師的地圖以1970年至1979年之間開店壽命最長的店為選擇標準,而本地圖依照其架構實地查訪2018年的民雄,但因店家數過多,因此首先以吳藥師地圖上的店、建築為優先,再依擁有實體店面、建築為次要條件,最後依地圖大小格局,以能看見文字的最小限度納入田調後的資訊,故未能納入所有店家實感缺憾。
以下將地圖分為四種版本,分別為:老建築標示版、診所藥局標示版、飲料店標示版、疊圖分析版,進行分析及闡述:
1.老建築標示版:
探訪吳藥師地圖上之老建築為本次主軸,因此將與原地圖上相同之店家畫上黃色的標註線,意即該店家已營運或該機構已運作超過40年,若店家有繼續營運但搬家的情況,也會畫上標註線,如太和中醫診所、太和西藥局。
2.診所藥局標示版:
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民雄各類診所、中西藥局數量甚多,因此畫上紅色標註線。據吳藥師與代書事務所的訪談,二位皆說明民雄的醫生很多,可能與過去職業選擇不是務農就是醫科有關,在與街區上某間中藥房的老闆娘D訪談的過程中得知,現在的復興路以前是中藥街,但現在不是沒有營運不然就是搬家了。據中藥房老闆娘D的說法是:「以前中藥便宜,鄉下人都愛吃中藥。現在都吃西藥,西藥比較方便。」但關於民雄為何會有如此多的診所、藥局?詳細原因有待後續考查。
3.飲料店標示版:
本次田野調查另一項目的是試圖找出大學來臨後,對民雄的影響。繪製地圖的過程中發現各大連鎖品牌的飲料店皆匯聚於民雄街道上,此景甚為特別,除了連鎖品牌外,光是單賣或以紅茶冰為主打的飲料店就有三家,另外也不乏當地的飲料店競爭,因此將所有飲品店都畫上藍色的標註線。
4.疊圖:
以吳藥師地圖為底,將本地圖之店名、建築名與線用紅色表示疊加在上面,可明顯看出前後差異。如過去昇平路尚未拓寬前,整條路除了頭尾有店家外並無其他店家進駐,在打掉了約三個店面拓寬後,昇平路現在則成了連鎖大型購物商場的聚集地,如寶雅、康是美、屈臣氏等。民雄麵攤所在地的民權路,原先也無商家進駐,據田野資料得知,當時此路大多為空地,且路上有水溝縱橫,較無建築,民雄麵攤前身為第一戲院,而再更早以前為亂葬崗,居民推測有可能是附近沒有建築的原因。
八、期末報告結案之後呢?榮耀歸鄉民、繼續向鄉民學習!
此份田野筆記文字檔是完成於地圖之後的。
在地圖繪製完成後,原先小組成員是想向吳藥師致謝並待日後多加討論,藥師反倒詢問我們是否能公開在七星藥局的粉絲專頁,小組成員覺得沒什麼太多的問題,便也答應了。沒想到公開後短短的三天內,有124人按讚、轉載分享達22次以上,一張2018年的民雄市區地圖意外地產生了許多討論、勾起了網路鄉民們對於地圖位置的好奇、老店的探索等,討論的層面不僅止於「位置」的正確與否,還包括了對於過往民雄的歷史回憶及探索。
由於地圖所能述說的有限,因此我們更整理出了這份文字紀錄。此份文字紀錄不足之處在於仍有多處說法需要查證,因此我們也先將受訪者的姓名與特徵進行匿名處理。
對於提供我們協助的鄉民,羅列於下以示感謝:
1. 七星藥局吳嘉文藥師
2. 街區餅店老闆A、老闆娘A
3. 代書事務處的蔡伯伯及蔡伯母
4. 街區食品店老闆B
5. 街區女裝店阿姨C
6. 民雄麵攤老闆、大姊、伯母
7. 街區中藥房老闆娘D
更要特別感謝地圖上每一條大街小巷、市場內外的阿姨叔叔、伯父伯母、阿公阿嬤們給予的協助,讓我們知道更多可以探索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對於我們三人的叨擾不嫌麻煩,一邊忙著手邊的工作一邊願意花時間說故事、講歷史給我們聽,真的萬分感謝!
而在期末報告結案之後,網路鄉民們的討論也在無形中督促著小組成員們對於事後查證、修正地圖的必要性。地圖上及田野筆記上還需要進一步走訪查證的包括以下內容:
1.新太和蔘藥行
2.芳茂茶莊
3.瑞隆建材行
4.金志興銀樓
5.田野筆記內容
綜上所述,這些地圖、這份田野筆記之所以能完成,是因為有了鄉民們的協助及幫助。我們在田野過程中、網路上獲得的稱讚,其實都要歸功於鄉民們,因為這才是草根的精神——榮耀歸鄉民,繼續向鄉民學習!
這段日子以來小組成員們也有不少的收穫及省思,其中包括對於自身生活場域的認同及理解、對於在地的歷史認知等,有收穫、有檢討、更有回歸自身的反省,一起來看看吧!
在中正的日子邁入第六年,我卻在這個時間點才真正走進民雄,我從不知道民雄在二戰時曾遭受空襲大轟炸,也不知道原來媽祖廟歷經多次變革並飽含地方信仰與歷史故事,更不知道原來昇平路是透過打掉三個店面而拓寬成目前的樣子。
吳容璟(左一) 專長:PS、Google map 達人,地圖繪製一把 罩,迷路別怕她會找,你在田調她在照。
吳容璟
身為傳播系的我,在田調過程中再次感受到攝影器材的侵入性,當居民看到我們拿著手機與紙筆對著他們的招牌拍呀拍,再交頭接耳的討論時,總會露出一臉戒備的神情,其中更有人直接問:你們在幹嘛?在我們表明來意並攤開帶來的地圖後,總是能使對方放下戒備,並熱情地提供幫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鄉親們總是能指著地圖頭頭是道的說出每一間店的過去與現在,例如甲搬到哪裡,乙的兒子怎麼樣,丙現在換成第二代在做了,丁已經沒有做了,就算無法回答地圖的問題,也會靦腆的介紹另一位對象讓我們訪問,對於這些大哥大姐阿公阿嬤,我們真的萬分感謝,因著學生的身分,又再次的被關懷、被熱情溫暖了。
走完這一趟後,再次質疑自己這將進六年的時間到底是生活在民雄,還是只是在鄉村複製自己在城市生活的方式?這次的田調讓我感受到很多,繪製的地圖也受到很多迴響,更激起了後續想繼續拓增、豐富資料並再次探訪、查證的興趣,希望能有機會完成。
萬分不足的我多虧了兩位非常罩的夥伴才能一起完成這份田野調查,慧昱與育增皆擁有龐大的田調能量,不僅僅是台語,更有田野的感知、拼湊線索的能力,能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又能維持龐大的耐心與動能,最可貴的是一直維持開朗純真的笑容,使得這六次的實地走訪每一次都非常歡樂,多謝包容,和你們一起真開心。
宋慧昱 專長:田調雷達兼專家,異於常人的感官知覺與話 術,使得她只要下令向前詢問,必定滿載而歸。
宋慧昱
每次出去田野調查都有一種出遊的感覺,藉機買一些市場小吃止止嘴饞,到處打聽有關這裡的回憶,一個早上就這樣消磨過去了。要不是因為要畫這份地圖,平常都是騎著摩托車來解決晚餐、買飲料或者買生活用品的我,怎麼有機會以步行穿梭於民雄市區這麼多圈?這時候又再度深感速度如何影響我們的視野,走過一家又一家,認真去看每一個招牌、店門口上面的字,「哇!原來這裡有這個!」「喔喔!竟然是在這裡喔!」諸如此類的驚呼是我們整趟旅程最常出現的句子。因為平常總是為了某些目的來到市區,機車咻一下就騎過去了,眼光也只鎖定在特定店家,其它與「大學生活」無關的,一不小心就會被自動消失在我腦海中的民雄地圖裡面。像是就在鵝肉街的轉角處,來來往往的地方,我卻從來不知道有一間葬儀社已經座落在這邊40年以上了,因為理論上,我的大學生活中並不會需要在這邊用到棺木。
這也讓我思考,學生的生活圈是什麼樣子?民雄鄉民的生活圈是什麼樣子?先排除戶籍上的定義,我到底是一位民雄的鄉民?村民?居民?還是過客?種種的問題都攸關我們彼此腦海中的地圖有多大的差距。學生的出現多少影響到鄉民的生活圈樣貌,那我們是否需要去了解它原本的樣貌是如何呢?從畫地圖開始著手,我們所訪問到的大哥大姐們,他們經年累月培養出來的視野,帶我們更深入地看民雄市區的街道變遷,他們的每一句語重心長、每一雙發亮的眼神也都深刻我們心中。
三個人一同出動田野調查其實並沒有一個人閒置,要拍照記下現在的店家有哪些,以便回去仔細檢查、畫圖;要拿著吳藥師的地圖,沿途與現代版的街道對照,還要不時拿著印出來的地圖秀一下給對我們充滿好奇的大哥大姐們;要開啟雷達,鎖定一些「看起來應該很有歷史」的老店家,然後前往詢問他們對於民雄地圖的記憶,同時,也要趕緊筆記下來。非常幸運地,與兩位夥伴有相同的默契與步調,走走晃晃之中,竟也就不知不覺完成了這份地圖,這是一份不到最後一刻成品出來,誰也不知道會長什麼樣子的期末作業,嗯……現在總算知道是什麼樣子了!
洪育增(右一) 專長:帶著笑容展示地圖給鄉民們看,與宋慧昱一搭 一唱擄獲鄉民的心。
洪育增
如果要說從這份報告裡面學到什麼,那真的是說也說不完!
我很憨慢說話,所以說話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交給慧昱、容璟去處理,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在旁邊「喔!!」、「今捏喔?」這種驚奇語氣的補充。走踏的過程中確實覺得每件事都很驚奇、新鮮,老店的遷徙、市場的變革、鄉民的心聲等,雖然都是日常,但其實每一天都在為這個地方寫下歷史。一個地方因為有了人們生活的足跡才有朝氣,因為有了人們和土地的連結才有認同,這個道理,我直到雙腳走在民雄的街道上才有所體悟。(畢竟之前都是摩托車在走)
至於地圖的辨識跟方位我真的很沒辦法,平常自己認識新環境或校園就常常迷路了,更遑論不曾用雙腳實際走過的民雄市區。但幸好有容璟跟慧昱,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地跟著走就對了。這份報告能有今天這樣的成果與回響,也確實不在原本的預期之內。太多意料之外的事是透過實地的田野才有所感知、認識、內省的,這點以前在課本上讀完覺得沒什麼,但尤其組內氣氛從原本的「算了,走多少算多少好了!」演變到「欸,好像可以走完欸,要不要走走看?」從彼此身上看到的田調魂、鄉民力,更是讓課本的知識鮮活了起來。
(文:吳容璟、宋慧昱、洪育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