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 劉新祿

發布日期 : 2022-06-20

1931年父親在上海藝專畢業,繼續在研究系深造,並任上海藝專助教之職;這時在江浙一代作畫的台灣人除陳澄波先生以外,恐怕也只有父親一人。1932年祖父逝世一度中斷教職回台,1933年~1935年再度赴上海任教職,課餘並至杭州、蘇州、南京、長沙、常德、蕪湖等地旅行寫生。

劉迎歸 敬撰

本文收錄於
《台灣早期畫家 劉新祿畫集》東之畫廊出版

一、前言

先父逝世,距今十年了,他生前所遺留的畫作,手澤翰墨,零落散失。這幾年吾輩兄妹努力搜尋片爪鴻麟,甚至想從先父畫友口中瞭解一些先父在繪畫時代的蛛絲馬跡,始終不得其門而入。況且先父好友黃仲圖先生、陳澄波先生、翁崑德先生、翁焜輝先生......等亦先後凋零,今日要整理先父的生平事略真是備感艱辛;又先父生前淡泊名利,閑靜少言,竟從未對他的妻兒提及當年繪畫之事,亦不希望、不勉強任何一個子女追隨他的遺志。如今撫畫嘆息,悔恨當年不曾進入父親的繪畫世界及了解他的人生,實有愧作為人子女者。如今只有盡力重整先父遗作,從他的破損畫作、信件、手稿及收集的字畫古玩盡力去搜尋、瞭解,雖不能窥其全貌,至今總算概略有一個初步的結果,以供後輩子孫瞭解其一、二。先父當年的創作,我們只能提供一些片段的畫面及訊息,其深入的探討與了解仍有賴關心台灣早期繪畫人士之批評與指教。

二、從幼年到求學時代

1906年4月2日,父親誕生於嘉義縣打貓庄(今民雄鄉),祖父劉廷輝、祖母潘根,是家中的第三個男孩。祖父廷輝先生因經商而致富,為人豪爽,又喜助人,曾被選為當地區長(即今鄉長)、合作社社長。因此結交嘉義地區許多士紳,騷人墨客,家中經常高朋滿座。父親生長於富裕家庭中,又在 以男性至上的社會環境中成長,不免受到許多的寵愛。但他三歲時,祖母體弱多病,無法照顧年幼的父親,祖父只得將他寄養在外曾祖母家中;六歲時祖母病逝,父親至八歲始歸,同時進入打貓(民雄)公學校就讀,祖父怕父親貪玩不讀書,又請漢文老師在家中教導他讀三字經、幼學瓊林、孝經、菜根譚⋯⋯等。祖父管教父親頗為嚴格,父親一受委屈即跑到外曾祖母家中不回家,祖父無奈只有將守寡的外曾祖母接來家裡住。可能由父親幼年的經驗養成他日後為所欲為的個性。

1920年父親自公學校畢業,並考進台南長榮中學就讀,讀了一年因耳膜發炎便休學;但在長榮中學的這一年對他的思想影響至深,長榮中學是英國長老教會所創辦的學校,當時只有少數台灣人到英、美留學,長榮中學出身者為數不少,因此台灣早期的知識份子受西洋文化的影響大概來自於教會學校。教會學校灌輸西洋宗教哲學思想方式是從寄宿學生(全體學生要住校)開始。每天要做禮拜聽聖經道理。所以在長榮中學唸過書的人,早先一步, 多少受一些西洋的觀念與民主思想的薰陶;父親小時候受漢文家教影響,在日本人統治之下,瞭解做為第二等國民的痛苦。而後先父因不習慣基督教的信仰方式而自動退學,因此而激起他的反日思想。1921年4月父親考進台南師範學校预科就讀,並認識一生的至交好友黃仲圖先生(南投縣鹿谷人,留日後直接前往中國大陸,到光復後才回台灣,曾在台灣光復初期任高雄市長,後任台大校長傅斯年的秘書長,台大教授),兩人志同道合,感受異族統治之精神苦悶,開始對中國大陸文化的嚮往,並在課餘閒暇偷偷學習ㄅㄆㄇㄈ的北京語(國語)。這時父親並受南師美術老師的影響,開始對西洋繪畫產生極大興趣,這時期已有木炭畫、素描粉彩之作,其中有一張是孫中山先生的木炭素描,從此處可看出先父對孫中山先生的尊崇與景仰。1926年台南師範本科畢業,即被派到打貓(民雄)公學校任教,並熱心美術教育。這時認識嘉義名畫家陳澄波先生(這一年陳澄波先生因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而聞名),並經常與嘉義地區畫家翁崑德、翁耀輝先生等交往砌磋繪畫,開始習作油畫,並向陳澄波先生等先進請益;並時時在嘉義市郊外,打貓庄鄉下寫生,陸續有了初期的油畫之作,這時期畫作受印象派及陳澄波先生的影響最深。隔年(1927年)奉祖父之命與嘉義名門余祥先生之女余素娥結婚。此時父親已積極一心一意嚮往並要回歸祖國中國大陸,教學之餘,除到處寫生外,並將教席所得薪資肆拾肆大元之部份請了一位教授北京語的老師在家學習,另外一方面又買留聲機及北京語唱片,日以繼夜的練習。父親有計畫瞞著家人這一切,家中沒有一人明白父親到底在做些什麼?1929年8月三年義務教職期滿,他立即辭去教職,毅然投考上海藝術專科學校西洋畫系,這時才向祖父說明要到中國大陸去學畫的事實,祖父大發雷霆,言明父親若執意去大陸則不接濟他一文錢;祖父本意是期望父親去日本留學,像當時一般人一樣習醫或讀經濟,從沒有想到父親竟然是去中國大陸學繪畫。父親言明自己存夠錢去唸書而不拿家中的錢,心意已決,絕不更改其志向。祖父亦責備家母為什答應父親去大陸,但家母亦無可奈何,這時大女兒已經十個月了,最後祖父、及家中妻兒終究留不住父親。1929年10月,父親以福建省同安縣的祖籍到上海藝專註冊就讀,專攻西洋油畫。諷刺的是,他的認同祖國,在光復後申請美術教師資格時,卻因為上海藝專畢業證書上寫的籍貫是福建省同安縣人,與他是台灣籍貫的事實不符合,而被教育廳認定不合格。

三、旅居江浙及參與台灣美展的時代

父親對祖國的熱愛及對祖國文化的嚮往,可說是無條件的接受,這時他脫離了被異族統治的台灣,突然之間苦悶的心情得到了解放,當時的上海,是一個不必到歐洲,就可以吸收到歐洲文化氣息,(當時的上海有許多西歐租界區,在此可以看到歐洲的縮影),可以自由自在學習的地方。父親在南師時代及畢業之後的畫作都是自學努力的作品,未受正規的訓練,但畫風大部分沿習法國印象派畫家的風格。1929到上海學畫之後才真正打下西洋繪畫的基礎,當時受中國西洋現代青年畫家林風眠、劉海粟、徐悲鴻、方幹民、潘玉良等人影響極深,這時作畫更加嚴謹,尤其構圖的研究,可從他的擬稿及畫出各細節部分的草圖(他稱爲デッサン)窺見一般。他的畫色彩豐富,色調調和,從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與台灣早期畫家完全不同之處。

1931年父親在上海藝專畢業,繼續在研究系深造,並任上海藝專助教之職;這時在江浙一代作畫的台灣人除陳澄波先生以外,恐怕也只有父親一人。1932年祖父逝世一度中斷教職回台,1933年~1935年再度赴上海任教職,課餘並至杭州、蘇州、南京、長沙、常德、蕪湖等地旅行寫生。1934年回台渡假期間又與日本畫友高橋生三郎、上野山清貢(日本帝國美術學院會員),齊藤龍江等日本畫家切磋西洋繪畫、中國字畫、古玩、並至日本遊歷寫生,高橋生三郎並建議父親到日本再進修繪畫,但父親觀察日本繪畫界一段時間之後,仍執意再回到上海,可見他對中國藝術文化的著迷與興趣;他學的雖是西洋繪畫,但他欣賞中國字畫並收集嶺南畫派王一亭、潘天壽及林風眠、齊白石等人之作品,他對京劇著迷,喜歡京劇的唱詞,他寫詩詞(會參與嘉義女詩人李德和的詩社並作詩自娛),又他不僅涉獵中國古典小說,也遍讀中國近代作家之作品,其中最欣賞林語堂、魯迅、聞一多、陳獨秀、胡適等人的思想創作風格。當時的上海文藝氣息濃厚,經濟蓬勃發展、思想自由而且開放,這些都是到日本所不能滿足他者。從他在華中一帶的繪畫生活中流浪了將近十年(1929~1939),置家中妻兒於不顧,可以看出他對藝術追求的固執,及任性的一面。因此在這十年,家中的重擔完全落在家母身上,除了照顧幼小子女,家母更是對先父無怨無悔的寬容與諒解,使父親能一心一意去追求他的藝術生涯。

1932年1月28日上海事變發生後,中日已進入戰爭狀態,當時同鄉畫友陳澄波先生已回台,並創辦台陽美術協會,極力邀請父親回台參加展覽,共同為故鄉美術活動貢獻一己之力。1935年5月父親為此專程回台參加台陽美展(參加作品「錢塘潮音 」被選為優等),此後仍有作品陸續參展。1938年中日戰爭爆發父親被日軍征召至上海後轉至杭州,擔任日軍的中日語翻譯官直到1945年日軍戰敗為止。1940年趁度假回台期間與嘉義地區畫家翁崑德、 翁焜輝、張義雄、林榮杰、及日人安西勘市(嘉義市白川公學校教師)等創辦嘉義青辰美術協會,並聘請陳澄波先生為特別會員,這時可說是先父繪畫創作的黃金時代。

四、封筆沉思及潛沉的年代

1945年日本投降,台灣光復,父親抱著欣喜的心情回台,但殘破的家園,妻兒一大家人嗷嗷待哺,吾兄弟姊妹九人,可以說是父親最大的責任負擔,家中已無經濟後援,這時父親已是40歲的人了,家庭重擔自然落在他的身上。1946年台灣省煙酒公賣局因父親懂得國語而聘他當台北總局專員,不到一年(1947年)二、二八事件因煙酒公賣局引起,不久因為父親是嘉義人而被派回嘉義公賣局任職總務課長,並調查煙草被盗及貪污之事;後事變終於蔓延全島,嘉義地區死傷慘重,其中最悽慘莫過於1947年3月25日早上,父親目睹與他交往20多年亦師亦友的陳澄波先生,被槍決於嘉義火車站前,這個慘痛事件影響父親下半輩子的人生甚鉅;聽家母說3月25日那日後整整一個星期,先父食不下嚥,睡不安眠,從此更沈默不言語了。沒有幾天父親托辭因病在家休養而辭去公賣局的職務。這時他失業了,想重拾畫筆,但每一拿起筆就浮現那可怕的一 幕;生為台灣人,並且為台灣繪畫貢獻一生的先驅居然慘死在自己熱愛的祖國手中,父親每思及此,他迷惘、他痛苦、他矛盾極了,想著這一生再繪畫有何用?浪漫、熱情的心從此被冰凍。此後家人再 也沒有看過他拿起畫筆直至後來公職退休。

鬱鬱寡歡,失業了兩年多之後,為了家計,終經人勸告,於1949年再度出任台南縣嘉義區署民政課長,1950年再轉任嘉義縣政府教育局,中等教育股長之職,但父親的藝術細胞仍蠢蠢欲動,他想致力推動美術教育,常擔任美術教育人員評審委員、訓練人員,曾膺選教育廳美術優良人員,並在公餘之暇兼任嘉義師專美術教授。若有人請父親演講致詞,他總是自稱自己是藝術家。這時先父常自嘆服務公職只不過是為了五斗米折腰,行政工作根本不適合他的個性,自覺處在浪濤的社會,惡劣的環境中,時時感到心驚膽寒,難以應付,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根本不符合他藝術家的本質及意願,其實這16年(1950年~1966年)的公職生涯可以說是他一 生最感寂寞及痛苦的時候。

1966年眼疾復發,心中鬱悶不已,申請退休。回家重拾畫筆,並受聘民雄高中兼任美術教師,開設「綠蔭畫室」免費教授學生,繪畫之餘,種花時草,吟詩拉琴作樂,尤其對蘭藝特別愛好,不管是洋蘭、國蘭,經他栽培總是蓋冠群芳,數次獲得嘉義地區蘭展冠軍。1970年至1978年間,三次旅居美國,並至歐洲遊歷參觀個大美術館,對西洋現代美術有了重新的認識與瞭解。這時雖眼疾不斷的困擾著他,但心靈總算是重新獲得解放。

五、結語

先父生於戰亂,死於憂患,年輕時追求藝術理想,雖曾因現實的打擊而中斷他藝術生涯,但藝術終究是他的一生的最愛。擔任公職清廉且正直,一介不取,淡泊於名利;其熱愛藝術及對美學執著追求的精神,是值得吾後輩子孫學習的風範。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