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從文物到展品,從典藏到數位策展

發布日期 : 2020-06-07

從檔案修復、數位典藏到策展的過程十分艱辛,呈現在我們眼前僅有幾十分鐘的影片資料,可能是耗費了研究人員數年時光、數人之力完成的結果,繁複多樣的文物雖然讓人眼花撩亂難以下手,卻能夠在研究人員的梳理之下慢慢呈現出方便理解的樣貌。

講座:檔案新生:從典藏到數位策展(合作課程:文字、影像與策展專題)
講者:劉欣玫(國家電影中心研究組)
時間:2020/04/30(週四)11-13時
地點:中正大學文學院102教室

「並不是每樣文物都能被策展公開,需要非常幸運的文物才能走到最後,成為展品。」 這是講者在演講開始時,第一件告訴我們的事。
 

【從典藏……】

從典藏開始做起,搶救電影的老舊膠片成為分秒必爭的任務,但在膠片之外的非膠片類藏品,數量與重要性也同樣不可輕忽。電影的完成是由膠片類資源與非膠片類資源共同完成的,在討論電影時,也應該看到非膠片文物的研究意義。根據學者研究發現,世界各地的電影研究與收藏幾乎都著重於膠片,即便是早期便發展電影產業的國家亦是如此,非膠片的文物直到1990年後才開始受到重視。 回顧可能的原因,分述如下:

  • 膠片優先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呈現電影本身的膠片便成為搶救與收集的優先選擇,數量繁多且項目多樣的非膠片類文物便被暫時擱置。
  • 資料散佚 早期的非膠片類文物,如拍戲工作表、 申請輔導金的公文文書、收支名細、統計底片使用數量的單據、宣傳傳單、工作預定計畫表、錄音報告表……大多採用手寫紙本,可能面臨環境遷移丟失或是遭遇無法恢復的損壞,這些都使得資料無法尋回。
  • 範圍太廣、種類太多 由於非膠片類文物所涵蓋的範圍便是電影製作背後所有的物品,並不像膠片這般純粹單一,因此要完整收集就更加困難
  • 沒有國際標準、操作準則 在長期不受重視的情況之下,非膠片類文物並沒有公定的操作準則可以遵守,使得文物保存上較無系統,執行上也因此困難重重。
  • 蒐集、辨識、編目詮釋的人才缺乏 舉例而言,為數眾多的單據表格之中,不乏未標示出所屬電影或所屬人的情況,若僅由少數的資訊來判斷分類實在難如登天,更有甚者,有些電影在國內與國外的使用名稱不同亦或是有進行過大幅度的調整,這些細碎的變化很難在文物留存的現在被一一翻找出,而真正能辨識文物的人才又十分缺乏,這也造成即使有眾多的資料被留下來,能夠運用的卻只佔了少數。
  • 使用權利難以辨認 當要進行公開使用時,不免會讓文物保存者猶豫這些使用權利的範圍到哪?是否能公開發表,甚至是策展呢?在使用權利曖昧不明難以辨識的情況下,要將文物展覽示人背負著極大風險。
  • 私人或民間收藏更專精 許多對電影有興趣的收藏家早在政府重視非膠片類文物前就已經進行大量的蒐集,但收藏者並不一定願意向外界展示他們的藏品,即使他們進行了展出,也不一定願意將藏品借給研究人員。

在講者的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非膠片類文物的展示,例如《俠女》的工作劇照、印刷劇照、場記表……等等,還有《龍門客棧》的錄音報告表、服裝設計參考資料……各式各樣的工作表格,從當時記錄下的文字、照片,可以稍微窺見拍攝時的點點滴滴,幾幅精心取景過的工作照更讓人會心一笑:跟著武術動作比畫的胡金銓導演、蹲坐在一旁岩石等待的演員們、在補妝的女演員……生動又活潑的展現了當年有笑聲、有淚水、有感動的片場實況。

圖片1

 

【到數位策展】

當藏品在經過多輪的審慎評估之後,便有機會成為策展的主角。但,這些珍貴的藏品到了公開與開放使用的目的前,卻少不了一段掙扎的過程。

圖片2

加入「開放博物館」,就代表上傳的影音資料與文件將在日後隨著平台使用提供給一般民眾,只要一個下載鍵便能得到想要的資源,這使得國家電影中心曾經有過猶豫。

為何最後選擇加入這項企畫,有幾個重要的原因:

  • 節省網站建置與維運的成本
  • 擁有專業人力的資源
  • 掌握資訊技術發展趨勢
  • 策展時可補充不同單位的藏品,豐富展覽內容
  • 透過提供其他單位連結,讓自己成為資料權威

再好的網站內容也需要成本維運,而且正如實體的展品需要一個建築空間進行展出,線上展覽需要一個公開平台進行展演。與各界單位一起將資料庫擴增,截長補短讓整體的檔案更加完整,對於被細心保存下來的文物們是有利無害的。讓人慶幸的是,展出文物後並沒有因此讓國家電影中心的資料授權受到太多影響,反而當民眾想要使用在開放博物館看到的資料時,會主動聯絡國家電影中心。

另一項關於與政府合作時面臨的困難是智財權與創用CC的問題。電影作品有虛擬、有實體,在使用上的方法會更加多元,背後的種類也極其繁多,但也是因為如此,在使用權的界定上便產生許多疑慮。外國對作品著作權的看法較開放,偏好以文物的公開為優先,通常都會先進行展示,若有不妥再行下架;台灣的博物館則相對保守許多,大多會等待作品法定著作權失效後再公開。也因為如此光是在權利確認、蒐集時就會花上許多時間,也成為策展困難的一個原因。

 

【策展的工作流程】

要進行數位策展,有一個簡略的工作流程可以參考:

  • 展覽主題規劃
  • 資料蒐集、藏品挑選、權利確認
  • 確認軸心、文案撰寫、安排順序、配圖
  • 資料匯入站台

圖片3

在使用開放博物館平台進行線上策展時,可以先將想要使用的圖片與對應文字資料整理在WORD表格中,之後在線上操作的便能快捷許多,也能有更完整一體的展覽。

從檔案修復、數位典藏到策展的過程十分艱辛,呈現在我們眼前僅有幾十分鐘的影片資料,可能是耗費了研究人員數年時光、數人之力完成的結果,繁複多樣的文物雖然讓人眼花撩亂難以下手,卻能夠在研究人員的梳理之下慢慢呈現出方便理解的樣貌。要進行線上策展在技術上需要的部分不多,但如何在大海一般的資料中撈出與策展核心相符的資訊,並藉由細心編纂的文案輔助說明,來完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展覽,才是其中最重要卻也最困難的部分。

文字整理/邱美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