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雄.番仔庄.童年記憶

發布日期 : 2021-10-26

2021「民雄印象」在地書寫徵文比賽三獎得獎作品
作者/賴貞淑

  番仔庄,中文名稱福權村,坐落在民雄鄉的西北隅,與溪口鄉、新港鄉比鄰,這裡,是我的故鄉。從民雄車站出發,一路向西經過鄉立圖書館、民雄國中,穿過國道一號,右轉就是番仔庄的入口,一座上面寫有番仔庄的綠底白字略顯斑駁的告示牌以及一棵蓊鬱的大樹,就是進入村莊的標示,也是我心中永遠的家鄉。

  沿著路走約100公尺,右手邊有一塊以約1公尺圍牆圍起的大空地,這裡是民雄大士爺廟大士爺火化場,每年大士爺文化季進入尾聲時,上百名信徒會組成隊伍,將紙糊的大士爺神尊從大士爺廟口一路送到這裡火化,祈求帶走人間災厄、祈禱鄉民平安。

  大士爺文化祭,是民雄大士爺廟固定在每年農曆7月21至23日舉行的祭典,與基隆中元祭、屏東恆春搶孤、宜蘭頭城搶孤並列臺灣農曆7月四大祭典。為期三天的慶典,廟方不只會舉行許多祈福活動,從廟口前後方圓100公尺內,也會聚集許多攤商,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賣雨傘的攤販,據說是因為早期有國產雨傘的業者組團,在大士爺文化祭擺攤銷售,久而久之,賣雨傘成了祭典的特色、買雨傘成了參加祭典的必要任務。

  大士爺文化祭,不只是許多遊子返鄉的動力,也吸引外地遊客特地前來一探究竟,更是我從小最喜歡的活動。祭典期間,我總能光明正大、名正言順地要求父母在夜裡帶我出門逛街,即使人潮熙熙攘攘,擠得街道水泄不通,在燠熱的孟秋夜晚逛得揮汗如雨,卻仍興致高昂,在這裡不只可以吃到許多平常吃不到的小吃,更可以在夜色壟罩的民雄街道上看到平常不曾見過的樣貌,都是讓我流連忘返的理由。

  走過大士爺火化場,過了一座小橋便是福權自行車道,這裡原是台糖載運甘蔗的五分車鐵道,也是村民出入時的必經之路,無論是利用何種交通工具,經過軌道時,車身都會隨之起伏,小時候頑皮,只要母親騎機車載著我經過這裡時,我都會小聲地從喉嚨發出「恩…」的聲音,這個聲音會隨著經過鐵軌的起伏而震盪,而這個震盪也隨著鐵道被鋪平後成為歷史,種植甘蔗的記憶,也逐漸消逝在村民的心中。

  經過自行車道,看似在路的盡頭處矗立著一幢紅色的廟宇,那是番仔庄的信仰中心—保安宮。在兒時的記憶裡,平時在廟口旁邊的休息區,總會有一群長輩聚在一起下棋聊天,每逢農曆初一十五,他們會在現場親自演奏八音,小時候的我心中還幫他們取名為八音樂團,並且以為每所廟宇的八音都是現場演奏,後來才發現其實都是播放預錄的音檔,為此還為了這個特色自我驕傲了好一陣子,認為現場演奏的八音比較動聽,預錄的音樂少了溫度,每個輪迴聽起來猶如工廠大量生產的標準化產品。長大後,在某個寒冷的滿月傍晚經過保安宮,卻不見熟悉的演奏身影,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八音樂團成員一個一個離世,樂團已經解散,沒有現場演奏的八音可聽,我感到無比悵然,彷彿突然失去了一位從小陪我長大的朋友,還來不及告別便離我遠去,從那之後,我再也沒有聽過現場演奏的八音,八音樂團演奏的身影、彈奏的樂聲只能永遠保存在心中……。

  在我的孩提時代,保安宮有幾個節日增添了我童年的色彩,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元宵節,每年的元宵節,廟口會擺放1000斤、500斤和100斤沙琪瑪製成的平安龜,廟內則放數十隻小隻的平安龜,其中,1000斤的平安龜,長約2公尺,巨大的身軀上有萬國旗及閃爍的燈泡點綴,總能吸引許多村民前來觀賞。阿公每年也都會帶著我到廟口看龜,彷彿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儀式,看了龜,元宵才會完整。

  沙其瑪平安龜是供信徒「筊龜」之用,筊到平安龜的信徒,會將「龜肉」分送給村民共享,它是由一顆一顆金黃色長方形的沙其瑪顆粒以麥芽糖黏合而成,其中還混雜了一些花生顆粒,嚼起來有麥芽糖的甜味摻雜著花生的香氣,味道十分甜膩且黏牙,很多人嫌吃起來太硬,我卻獨鍾這個口味,這味道完整了我的童年,也象徵了元宵節的記憶。

  過完元宵,農曆3月半是保安宮的主神—保生大帝誕辰的日子,廟方每年都會舉行繞境的盛典,繞境隊伍綿延數十公尺,一路鑼鼓喧天,到每一戶人家護佑每一位村民,我們家也不例外,每年母親總會準備鞭炮與供品,等待繞境隊伍來家裡,點燃鞭炮,讓保生大帝帶走厄運、讓災禍隨著炮聲而去,祈求一年平順。

  面對保安宮的左手邊有條小路,是通往村子裡其中一家雜貨店的道路,小學的時候,阿公會騎機車接我放學,回家途中,阿公常停在雜貨店休息,他會先給我十塊錢,讓我買喜歡的零食,而他則向雜貨店旁賣檳榔的阿婆買菸買檳榔,然後和他的朋友聊天,這間只有數坪大的雜貨店,入口處右手邊是結帳櫃台,櫃台後面是老闆一家的客廳,左手邊是販售飲料、餅乾、糖果的貨架,小小的空間,擺放了數十種的糖果餅乾,口味品項應有盡有,餅乾塞滿了整個貨架,一路擺到地上,走道只留足夠打開飲料冰箱門的大小,除此之外,雜貨店也會隨著流行,販售新口味的飲料及零食,還會隨著小孩的喜好,販賣各種不同玩具,再往裡面走,才是販賣調味料、生活用品、散蛋的區域,小小的空間充滿村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也是我滿足零食慾望的所在,我常手裡緊握著阿公給我的零用錢,抬頭仰望塞滿餅乾的貨架,彷彿面對全世界,面對著數十種的選擇,猶豫該做出何種選擇才不會後悔。

  雜貨店再往前走,右手邊有一家麵攤,我們都稱老闆為「粉仔條」,「粉仔條」是一名身材中等的男性,習慣戴著白色的鴨舌帽,皮膚黝黑、臉上佈滿皺紋,雙唇沒有牙齒的支撐,總會陷入嘴巴裡,年紀約莫古稀之年的他,煮麵時總俐落地抓起一把油麵放進滾水中,數秒後便撈起來甩乾,加入獨家滷製的滷肉,每當他掀開裝有滷肉的大鍋時,香味就會瞬間撲鼻而至,那鍋滷肉是整碗麵的精華,它成就了一碗簡單卻不平凡的切仔麵,切仔麵乾拌吃的是香氣、加湯吃的是飽足、加顆滷蛋更添滋味,有時候家裡需要滷蛋時,母親也總會請我騎著腳踏車來找「粉仔條」買滷蛋,村子裡只有他一家麵攤,對於許多村民來說,不用上街就能吃到好吃的切仔麵,所以,「粉仔條」生意一直以來都非常好,小時候,父母外出工作時,只有我一個人在家,阿公都會買給我當午餐,切仔麵不知不覺間,也成為我與阿公之間連結的媒介,也是我們爺孫的共同記憶。

  走過「粉仔條」的麵攤,再往前通往頂寮的路上是一大片農田,民雄這裡的稻田每年收成二次,春節插秧、端午收成、端午過完再插秧、隔年春節再收成,年復一年,我看著每株秧苗長為稻,看稻穗由綠轉黃,成為一片黃色的稻海,接著農夫會開著收稻機收割,一來一往割下熟成的稻穗,好像在幫稻子剃頭髮般,同時散發出融合了稻草香、土壤香的迷人香氣,割稻的擾動讓許多原本居住在稻田裡的蟲子頓失居所,吸引了大群的白鷺鷥前來覓食,割下來的稻穗會送到碾米廠碾米、烘乾,成為稻米,經過檢驗、冷藏、精製等過程成為白米,再經過烹煮成為人們餐桌上的白飯。每年我在這裡欣賞著季節的交替,看大自然給我們的贈與,也看生命的輪動。

  除了看稻田隨著季節更迭,它也陪伴了我大半的童年時光,我阿公是一名農夫,小時候只要阿公要忙農事,都會帶著我一起到田裡去,有時他會騎著野狼125載我去,有時他會用手推水泥車「裝」著我去,有時甚至直接開著農耕機載我去!每當我坐在農耕機上頭,隨著它像齒輪般的輪胎緩緩前行,一路上乘著夏日豔陽、微風相伴,雖然炎熱,卻也十足感受到夏天在這片大地灑下的熱情。一到田裡,阿公負責忙農務,我負責玩耍,我光著腳丫在田裡跑來跑去,雙腳踩進土裡,讓泥土滲進我的指縫,透過雙腳感受太陽在泥土裡的溫度、還有這片土地的脈動,玩累了,就在田邊的水溝裡撈蝌蚪、在路邊追蝴蝶,有時會回頭幫阿公的忙,幫他整理種植的蔬菜。那時,稻田是我的教室,大自然是我的老師,我不只擁有比其他同齡的孩子不同的生活經驗,它更教我如何尊重生命。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我的童年有寬闊的大地、地方限定的美食還有最疼我的阿公相伴,我確實是個幸運的人,隨著時光飛逝,童年裡的人物、場景也隨著時代變遷,退出原本的舞台,北上工作之後,每當生活遇到瓶頸、工作遇上挫折,只要我閉上眼,那些兒時的經歷彷彿又回到我眼前。我知道,番仔庄永遠是我的歸屬,也是默默支持我在外地工作的力量,我知道,他已永存我心,往後,他會伴我走完人生的旅途。


作者簡介

賴貞淑,土生土長民雄人,18歲北上求學及工作,最喜歡回民雄吃原料區的掽皮麵跟菜市場的搦(la̍k)仔麵。

複審老師評語

  • 李豐楙:
    在敘寫民雄的時空記憶中,屬於故鄉回憶的寫法:番仔庒。出門在外才有鄉愁,關鍵在如何敘寫?本篇採取運鏡式的呈現,家鄉的一個個場景,由路、地點而引出活動,方便將人、事與情緒/情感勾連在一起,就是以「童年」作為焦點帶出其歸屬感,如何成為生命的一體,其中敘述的文采雖淡而有味,這種童年記憶具有普遍性。

     
  • 楊富閔:
    本文通過作者的帶路,讀者彷彿跟著作者遊走故鄉,文章以一地圖學式的寫法,緩緩拉出一幅記憶中的「民雄童年」。「保安宮的左手邊有條小路……」是全文轉折之處,從這段開始,作者筆調更有情,描寫更細膩,故事源源不絕湧出,彷如跟隨作者進行一趟心靈之旅。

     
  • 楊玉君:
    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由番仔庄人的視角看民俗祭典,在旁觀熱鬧的活動外,也記錄了家人共同參與的身影。雜貨店、麵攤、農作循環中交代了爺孫的感情,低調而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