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民雄印象」在地書寫徵文比賽佳作得獎作品
作者/施玉勝
民雄的風車
氣槍射出子彈,持槍者身旁一眾喝采,水球爆裂流淌,汩汩稀稀落落地彎向瞎子的太師椅;九官鳥的溜溜地眼神水水的,牠口渴,所以叫了。瞎子看清一切於是說:「掛象有異。」婦女急著掏錢答謝,失手底下的孫中山緊貼在顛簸的柏油路上旋轉,轉過賣皮夾的,銅鑼燒,豬血糕,胡椒餅……,穿越無數雙雜亂無序的大小腳,人聲鼎沸,豔陽下小小的硬幣在龐雜的傘影下躺平,塵埃落定,這便是命,滾滾紅塵。
琳瑯滿目,一桌傘攤便是人間的縮影,遮雨也遮陽,五光十色。下雨也好天晴也罷,它日日都開花;如同這人潮,大士爺祭期間街道被踩滿,尋常日子裡依舊也有人在阡陌上往來,人少了,依舊是生活。
喜歡鋪張的攤主便將傘高掛,像祭典,透著光,數十支色彩斑斕的傘,在普渡的風中輕輕流轉,遠遠乍看,像一個巨大的小風車,每一支傘便是風車的一只角,只不在孩童的手上,而繫在攤上,貼著彼此,胡亂旋轉吸收陽光,像這數百攤位數千人潮的無序。但小風車仍在孩童手上,黏著小短棍;傘之舞眩人目光,握把亦離不開攤子。
而民雄的熙熙攘攘,紛紛擾擾,安安靜靜,踏踏實實,都離不開觀音大士祥和的眼底,默默守護著每一個日常。只有在特別的日子裡,特別的人心浮躁,特別的魍魎四散,我們需要一個不尋常的堅實心靈力量,於是在眾人的夢中紮出了大士爺,在慶典中尋找生命的力量,在燃燒中尋求慰藉。
大學路直走
在信眾一圈又一圈的期盼當中,他們信仰著大士爺在紅焰中帶著一切災厄升天,渡化孤魂餓鬼,也洗滌人心。大士爺上升之後,紙紮的身軀在燃聲中傾倒,他們相信倒下的方向就會「旺」。
某一年我從中正下來,看著大士爺,祂也看著我,倒向中正。沿著我下來的路,在蛙鳴聲中我騎回中正,迎著風土芒果滾落一地。那一年我永遠地離開這裡,那一年成排成排的芒果樹被挖開。
人性的矛盾往往是智慧的開端,我既支持又反對。通往遺世而獨立的中正大學,路途本就遙遙,更何況這是一條直線通往車站的主要道路,柏油年久失修,規劃不彰,凹凹又凸凸,在兩旁廣大整齊的稻田中,更顯頹敗,還不如農夫在自然中植出秩序。
而這成群結隊的芒果樹,纍纍果實,滾滾四竄,引得好些鄉人路邊停車,上「島」摘採,對於行慣快車的大學機車族們,無不怵目驚心,深感危險。聽說這群樹有好些歷史年份,我們毛頭小子還未曾歷經它們的滄桑歲月。唉!芒果樹何辜,鮮花自在田野供奉十方諸佛,何必你我採取以供奉諸佛?芒果樹也自在,只可惜落入我們的眼底,它便是我們的自在,開花結果,已在心中,不在心外。
幸虧後來這見證百年民雄的「耆老」們,不必被必然的開發淘汰。移植於中正校園當中,讓本來就綠意盎然,清風綠水的校園,更增風光,且帶有歷史的厚重感,這當然是「旺」,不是嗎?
旺春風
在中正生活多年,才知道鳳梨也有傘,地表之上,一大條黑布,蓋在春光之下,肩併肩,一同涵養,尋找最適合的溫度與濕度,像人一樣,默默生長。地表之下,肥料土壤與水,共同汲取,共枯共榮,亦枯亦榮,像學校,像這個社會。
表面上,「中正」好像是中正師生的,其實不然,像那地表之下,我們與鄉里農人、餐廳、車行百業,互為養分、互為需求,成長茁壯。
再往上,便是旺萊山,一部分成熟的鳳梨紛紛運輸到那,加工成更有價值的商品,增加農人的收入與保障。每到假期,便有外地觀光客到山上文創園區一遊,其樂融融。如同鄉里人到學校體育場運動,民雄是有機體,中正也是,互相滋長彼此。
總有一天我們這些學生都會離開,沒有鳳凰花開,而是鳳梨熟爛地在滿山遍野溢出香甜。我們將像鳳梨運往旺萊山,轉化為更大的存在價值,天南地北,展開拳腳。
某一日,就在我的論文難產掙扎數個下午後,我離開宿舍,幽魂般的四處飄蕩。暑期的中正四處無人,颱風方掃過,田裡的鳳梨像是一個個被遺棄的孩子,浸泡在水中待死,黑布四散,良田恍然如荒原。
遠遠,不知是否因為大風大雨過後,天高氣爽,目眺極遠之處。橫細的一條光,閃爍不停,仔細一看,朵朵白雲之間,竟然是太平雲梯,怎麼看怎麼虛幻不實,散步的鄰人們也佇足眺望,時空沉默地封鎖在無聲的贊嘆,如同每個人期許的璀璨未來。
優雅的老去
我將懷念這個城鎮,在每一刻。
上大學求學,是追求人文知識,即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但說到底,人類智慧所產生的人文是哪裡來的?是自然。在這個資本主義高度發達的時代,過度都市化的青年人,如我這般,早已與自然漸行漸遠。例如,大老遠跑去墾丁的青年們,體驗的不是海洋與鄉野,他們逛的是造作的墾丁大街,住大飯店,就算下海,也都是一套一套的商業服務,塑膠香蕉船浮浮沉沉。他們遠離都市,卻又在鄉下尋找都市感,豈不荒謬?
這便是民雄的美,中正的好,自然風光與人文智慧,互為表裡,互相學習、存依。
大學路開挖,有各種紛爭、活動,眾聲喧嘩。我曾聽同儕說過這種鄉下地方幹嘛小題大作,挖路蓋路,公事公辦。其實不然,這正證明了民雄的人文薈萃,這是一個老化、熟成的過程。如同土芒果、鳳梨,摘下來後,需要氧化幾天,讓他熟成,才香甜有滋味。
一個城鎮也是如此,我們不能只有新建與衰亡,那樣只會雜亂不堪,我們不要南美洲的魔幻,摩天大樓腳下有古老的阿拉伯市集,而全球化分工下的新興城市,轉眼間利用殆盡成為鬼城。然後再建一座新的,彷彿只有生與死,沒有生命與生活。
老去、熟成,是一件優雅的事情,我們對於歷史的情感,在地自然的情感,用心呵護、珍惜,讓我們與這些美好的事物一起老去,這城鎮才會有深層的人文厚重感。時間帶來的斑駁色彩,同時也帶來無情的侵蝕,我們屹立抗拒的同時也接納他的美好,是矛盾,也是人生。如同年年不斷的大士爺祭,使文化更為深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而不落於淺碟,隨風搖擺,即生即滅。
廟裡的觀音大士不也正在優雅的老去嗎?跟我們一起。以對土地虔誠之火,點燃線香,縈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生活中。
作者簡介
來自發大財失敗的城市,不過淹大水倒是成功。目前暫離學校跑去從軍,在軍中反而體會到學校與學習的可貴,豬飛猛進。感謝評審在我食之無味的義務生涯灑下了一點驚喜,為軍中伙食調味。
複審老師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