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村

發布日期 : 2021-05-25

 

文/何逢徽
詩/陳乾午

豐收村地處陳厝寮淺山陂下,地勢平坦,長年享有好收埤圳的灌溉,故早有「太平莊」之名。道光二十年(1840年)陳仁祖厝的石碑記有「好脩庄」的庄名。清朝官方所用的「好收莊」一直沿用至日本戰敗,清同治元年(1862年)戴万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只剩三戶土厝,從此,鄉民習慣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太平迭經五名頭 廟地捐贈建校樓
德溥庥施榮典範 如常穡事喜豐收

  豐收村民的祖先,把土地捐給五穀王廟。76年村民決定撥出110公頃土地,給中正大學建校之用。而今,豐收村有外環道路,土地增值、文風日盛,前景大好。這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有力見證。

  豐收村地處陳厝寮淺山陂下,地勢平坦,長年享有好收埤圳的灌溉,故早有「太平莊」之名。道光二十年(1840年)陳仁祖厝的石碑記有「好脩庄」的庄名。清朝官方所用的「好收莊」一直沿用至日本戰敗,清同治元年(1862年)戴万生之亂,放火燒莊,全莊夷為平地,只剩三戶土厝,從此,鄉民習慣稱好收莊為「火燒莊」。

  豐收村由舊時的山仔腳、竹圍後、火燒莊、新厝、過溝仔、溝心、大樹腳坪、內窩等合併而成。清朝時屬打貓南堡好收莊。大正九年(1920年)改為民雄庄好收保。光復後稱豐收。山仔腳於光復後一度和新庄子合併成「新山村」 以後分離自成「瑞豐村」,六十七年將瑞豐村(山仔腳)併入豐收村。清朝時的好收庄地廣人稠,據官方統計即有990丁口,僅次於打貓街。現在人口2520人,總面積7.1769平方公里。

  五穀王廟自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建廟以來,村民感念神明福庇蒼生,物阜民安,紛紛捐地。復於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殖民政府公佈「台灣地籍規則」、「土地調查規則」,莊民恐繳重稅,爭相報予五穀王名下,使得廟產廣達170餘公頃。78年正式將109.75公頃撥給中正大學,其中60公頃無償捐贈,40.75公頃以公告現值讓售。其餘農地配合特定區計畫「區段徵收」後,目前還有4、50公頃之譜。

  五穀王廟除了給火燒莊人精神寄託外,也運用地租收入的財源,幫助村民提前享用自來水和路燈照明、獎助村內貧困優秀學子、認捐社區、學校的軟硬體設施。也配合中正大學或其他機關、社團辦理歌唱、拋繡球、花燈展等活動,扮演社教功能的角色。

  當民國76年12月1日下午6時,教育部宣布中正大學設於三興村塵埃落定時,本鄉民眾歡欣鼓舞,並且選定六日那天,全鄉各村陣頭聚集五穀王廟,慶祝中正大學在鄉設校,也對豐收村民明智的決定表示謝意。85年接獲李總統、連行政院長頒發「澤薄甘霖」、「功在士林」的匾額,褒揚五穀王廟奉獻教育的義舉。另有「德溥教育」的紙匾蓋有「榮典之璽」代表空前的最高榮譽,由總統府秘書長黃正雄親臨頒發,今因怕有毀損,保管在五穀王廟的辦公室中。

  本村福德爺廟,也拜土地徵收之賜,擁有不少財富。今後如何有效管理,如何造福鄉里,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今年九月購贈一架平台式鋼琴給東榮國小,這項善舉深獲地方人士的肯定。瑞豐的保生大帝廟於51年重建,是山仔腳人的守護神。水流媽廟已有7、80年的歷史。傳說有過顯靈救人的事蹟, 十幾年來,求財的信眾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過溝仔的林祖厝,門前掛著「資政大夫」、「總鎮台」的燈籠,是林家來台第三代祖林定國於嘉慶二十四年 (1819年)與第五代祖林三秤於咸豐十年(1860 年)受封的官爵。第六代林光輝於大正七年(1918年)任打貓區長。康熙六十年(1721年)陳氏祖先定居本村,大正十四年(1925年)興建祠堂,藉以緬懷先賢祖德。村中日式洋樓的主人陳聯彬,會任民雄第三任庄長。乃弟陳瓊瑤當選第六任鄉長。賴仁居是光復後官派第一任鄉長。其他各行各業本村也出現不少傑出的人才。一個淳樸的農村,能延續先人向學的遺風,名人輩出,在地方傳為美談。

  豐收村民事農為主,鳳梨、竹筍是本村特產。兩年前農水路更新後,發展精緻農業的目標應可早日實現。社團組織方面,除了日漸式微的同義社、竹義社外,陳茂喜、賴滄炫、陳榮焜提倡的槌球、木球運動已蔚為風氣。本村臨近中正大學,有享用校園文教、康樂設施的便利。如能和大學在互惠的基礎上,成立多種提高人文素養的社團,將是豐收人的福氣。當然,豐收村民也應抱持著:改善村中環境衛生、規畫良好的學生外宿環境、提高生活品質、塑造理想大學城的文化願景。(何逢徽)

 


書名:說咱民雄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建會、嘉義縣政府文化局
發行人:賴政友
發行者: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 財團法人民雄文教基金會、民雄鄉公所
主編:黃金山
作者:何逢徽、陳文茂、黃金山、(民雄詩社題詩)
美術設計:周俊男
出版日期:九十年十一月三十日
從屬系列:民雄文教叢書【6】采風系列 【1】